产品别名 |
非氧化杀菌剂,杀菌灭藻剂,杀菌剂异噻唑啉酮,膜杀菌剂 |
面向地区 |
全国 |
用途 |
水过滤 |
CAS |
106-51-4 |
产品等级 |
优等品 |
外观 |
无色透明 |
有效物质含量 |
99.99 |
执行质量标准 |
国标 |
类型 |
反渗透膜阻垢剂 |
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甲基异噻唑啉酮(简称M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简称CIR)。市场上这类防腐剂经常一起按照3:1的比例联合使用,两种混合使用的防腐剂常称之为“卡松”。所以,甲基异噻唑啉酮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使用,而另一种是加入卡松的形式,即MIT/CIT的复合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您的护肤以及洗涤类产品中找一找,看有没有他的身影。
甲基异噻唑啉酮属于广杀菌剂,一般的防腐剂只对真菌或者某几类细菌有杀灭效果,MIT对所有的微生物都有的抗菌性能,大小通杀,价格低廉,添加量低,容易配伍。甲基异噻唑啉酮这些特色,让她被开发出来后,迅速被大规模应用。
除了化妆品行业外,他还广泛应用于造纸业、油田作业、金属加工液、水冷却处理系统以及建筑材料中,如粘合剂,涂料,树脂,乳液,木制品。以及一些绿色清洁产品,如洗衣粉、洗洁精、清洁霜、清洁剂、玻璃清洁剂、地板清洁剂、台面面板喷雾、去污剂、亚麻洗涤剂、房间喷雾、空气清新剂、地毯清洁剂和湿纸巾。
在预处理系统中考虑设置还原剂(亚硫酸氢钠)计量投加装置或设置活性炭吸附过滤器,用以消除给水尚存的自由氯,以防止由于水中氧化性物质的长期存在而导致的反渗透膜的表面活性层性能退化。一般说来,在小型反渗透系统中均选择设置活性炭过滤器,而在大型系统中一般都考虑在预处理系统中计量投加还原剂。
在选择系统需投加的阻垢剂品种时,应考虑所投加的阻垢剂与给水前期投加的絮凝剂和凝聚剂是否兼容。
一般从历史上看,为了混凝效果,在之般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和自备水源系统中,都选用了投加阳离子絮凝剂,故此,在为反渗透系统选择阻垢剂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兼容性,若一旦原水在预处理过程中使用了阳离子型絮凝剂,在后续反渗透系统中就要坚决避免使用阴离子型阻垢剂;若不能避免,则后续工艺投加阴离子阻垢剂就可能与过滤水中尚存的阳离子型絮凝剂发生反应,且由于药剂投加而形成的反应物会以胶体化合物的形式沉积在膜表面上,进而对反渗透膜形成污染。目前,在市场上一些国外药剂生产厂家一般都能提供与其阻垢剂相兼容的有机絮凝剂,这样系统使用起来就特别安全。
针对原水是处于还原状态(缺氧)且含有二价铁、锰和硫化氢及氨盐的反渗透预处理系统设计。
当将反渗透系统处理处于还原状态、且含有铁锰离子的原水时,设计者更应该注意防止铁锰氧化物形成的膜污染。这是因为原水在经过预处理氧化工艺处理后-即当水中氧含量在5PPM以上时,二价铁、锰离子会变成不溶性氢氧化物的溶胶,虽然一般情况下通过混凝、沉降及介质过滤等组合工艺可将该类污染物去除。
然而,在实际的反渗透水处理工程中,铁在反渗透膜系统中污堵的产生案例往往很多。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当原水PH值为7.7以上时,即便反渗透给水中铁含量为0.1PPM、且在SDI测试值小于5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铁的膜污染问题,这是因为铁的氧化速率与铁含量,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及PH值等因素密切有关,所以在预处理系统中应注意对原水中铁离子含量的控制。
工程实践证明:
一般情况下,原水PH值较低时,反渗透给水中铁离子的允许含量可以稍高。在原水PH值<6.0,溶解氧含量<0.5ppm,原水铁含量在4ppm以下时,反渗透膜系统基本上不可能发生铁污染;当原水溶解氧含量在0.5- 5ppm之间,PH为6.0-7.0时,水中铁离子的安全允许含量应在0.5ppm以下;当原水溶解氧含量为5ppm以上,且PH >7.7时,反渗透给水中的铁离子的安全允许浓度仅为0.05ppm。
另外,在处理含铁的地下水对原水进行氧化处理时,请勿采用加氯工艺,因为水中的铁在被氯化时所形成的胶体铁很难去除,进而对反渗透膜形成污染。
地下水中硫化氢可以通过氯化及氧化的方法将之去除,但该方法的实际效果与被处理水源的PH值密切相关。在原水PH低于6.4时,原水加氯可使硫化氢转变成硫酸成分存在于水中;但在原水PH值6.4时,在对原水氯化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硫化氢被氧化成胶体硫。
工程实践证明:
在PH为7~10时,两种反应成分约各占50%。然而,一旦原水系统中有胶体硫形成就非常难以去除,其对反渗透膜的污染较大,所以在实际反渗透工程应用中要特别谨慎。
另外,也可以使原水在进入反渗透系统之前,采用脱气或气提的方法将原水中的大部分硫化氢去除
杀菌剂的主要作用:
阻止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些环节,钝化酶的活性。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阻碍核酸的合成; 影响呼吸链等。
杀生的方式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杀菌);低浓度时是,高浓度时是杀菌。
一般按作用机理可将杀生剂分为氧化剂、亲电子剂、溶解膜的化合物以及亲质子剂等。
三、常用杀菌剂的种类
控制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微生物生长有效和常用的方法就是向冷却水系统中添加杀生剂:氧化型和非氧化型。
氧化型
(氯剂、溴剂、二氧化氯、优氯净、强氯精、溴氯海因等)
非氧化型
(氯酚类、醛类、有机氮硫类杀菌剂、有机溴、重金属盐类、生物酶制剂)
3.1冷却水用氧化型杀生剂一览表
3.2冷却水用非氧化型杀菌剂
3.3氧化型和非氧化型杀生剂的对比
氧化型杀生剂一般是较强的氧化剂,能够使微生物体内的酶发生氧化而杀灭微生物。但其除杀生外也会对水处理剂产生氧化作用。因此,在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其投加方式,避免与阻垢剂和缓蚀剂相互影响。
非氧化型杀生剂基本上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不是以氧化作用杀死微生物,而是以致毒作用于微生物的特殊部位,因而非氧化型杀生剂不受水中还原物质的影响。
图片3.4杀菌剂的使用浓度
作杀菌还是作粘泥剥离用?氧化性杀生剂 非氧化性杀生剂 作杀菌用
连续投加,也可分1-3次/天,控回水管余氯0.2-0.5mg/L
一般浓度在50—100mg/L
作黏泥剥离剂,在高浓度时也有剥离作用,但对设备腐蚀较大,一般不采用
一般浓度在100—150mg/L
四、微生物的控制指标
微生物控制(间冷开式水系统)
异氧菌总数:
标准:≦105CFU/ mL
生物粘泥量:
标准:≦ 3 mL/m3
外观;无绿色可见菌藻